中国政变;
这场兵变几乎没有发生流血事件,而且老百姓也没有受到影响,两个政权和平地实现过渡,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场“兵不血刃,市不易肆”的政变。
背景
公元959年,经过周世宗柴荣多年的征战中原地区已经基本稳定,但是北边北汉和辽国,南边南汉和南唐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后周。就在这时候,仅39岁的一代明君柴荣突发急病去世,只留下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大统,史称恭帝。
虽然柴宗训继位,但是实际上是由其母亲符太后垂帘听政,辅以范质、王溥等大臣处理军国大事。
赵匡胤
赵匡胤,河北涿郡人,其祖上从唐朝时就一直为官。赵匡胤自身也是能文能武,跟随柴荣四处征战。
随着官儿越做越大,手下的兵也越来越多,赵匡胤的心思也有了变化,是时候当个皇帝试试了。
赵匡胤首先在民间散布谣言“点检作天子”,后又用计当上了殿前都点检,掌握了大内禁军的兵权。
万事俱备,只待来时。
兵变
960年2月1日,朝内突然接到辽国联合北汉入侵的消息,顿时朝内人心惶惶,赵匡胤趁机夺取最高兵权出征北地。
960年2月2日,赵匡胤率领大军行进至河南陈桥驿。
960年2月3日,赵匡义和赵普煽动士兵造势,然后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,拥立赵匡胤称帝,赵匡胤多次推辞无果后只能接受。
960年2月4日,赵匡胤率兵返回开封,并于当天接受恭帝禅让,自立为帝,定国号宋。
评价
整场兵变迅速有序,谋划得当,不仅没有以前改朝换代时的尸横遍野,更是于民秋毫无犯,于官兔死狗烹。
赵匡胤凭借高超的政治谋略和个人魅力夺取了政权,成为后世称颂的明君。
本文《中国政变 解读》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冒犯请联系本站进行修改.